在精彩的古澳大戰後,奧運棒球終於在今晨畫下了句點。澳洲精彩的演出
多少沖淡了些日職球迷飲恨其下的失落。趁著心中激情的餘溫還在,來分
享一下對這次日本代表隊的觀感。
成敗論人,吾所不喜。一兩場的勝敗,未必能就蓋棺論定所謂的水平高下
,不過這次日本代表隊的表現明顯是讓人感到遺憾的。在一隊二人的情況
下,蒐羅了日本職棒多數的菁英,在陣容上、在數據上看來無疑是相當的
夢幻,何以卻是遭遇了如此現實的結局?
投手顯然不是這次日本代表隊最大的問題。雖然這次日本代表隊遭遇了岩
隈、三浦、安藤相繼失常的狀況,但是他們豐厚的投手戰力卻足以當下把
這失常的幾位全部封印,用剩下的八位投手挺進複賽。總計九場2.36的防
禦率,日職4A的投手評價屹立不倒。
相較之下,打線在這次來講就顯得讓人有點遺憾了。雖然依然交出九場60
分的成績單,不過受制於Chris Oxspring與王建民兩位3A投手卻是不爭的
事實,在短兵相接之際,這隻夢幻打線似乎有點使不上力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如果要說與預期之間的落差,我想日本隊令我最大的意外就是在於觸擊、
偷點等小技的使用上意外的頻繁,在錙銖必較的國際賽上,利用戰術搶下
關鍵分數,其實無可厚非,但要落到領先六分還持續觸擊,那恐怕也未免
反應過度了。這次的日本隊顯然就落入了小技與巨砲間的失衡。
我們先來評估一下日本隊的先發打線吧。在數據上,這是支集合各隊中心
打線,全壘打總數超過150 ,平均打擊率上三成的完美打線。咦?這形容
詞是不是和巨人隊有點像呢?是的,雖然打線中只有一位巨人球員,這次
的打線還真讓巨人迷看起來似曾相識。預賽七場的49分中,共有23分是靠
13支全壘打所打下,其得分比重不可謂不高。整體來說,日本隊的長打有
所發揮,有此戰果並不意外。(唔..好熟的一句話..:p)
同時補充一個數據,如果我們把三分當作大局來評斷,日本打線在預賽中
創造的七個大局,有六個大局是靠全壘打所打下。這種情況與日本令人稱
道的團隊進攻似乎有點背道而馳。對此我們或可解讀為「因為過度追求一
棒擊沈對手,反而造成綿密安打的串連不足。」
這種結果並不奇怪,畢竟把日本的先發一字排開,有七位是在隊中打中心
打線。但弔詭的是,預賽中打擊率最高的,卻反而是平日不打中心打線的
宮本和藤本(他們恰恰是先發九人季賽打擊率最低的兩位)。也正是由於
他們兩位的高打率,日本的攻擊線才得以順利串連。
不過,比賽畢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,在比數短兵相接之際,便需要利用觸
擊、盜壘、打跑等戰術改變比賽的流向。這次日本隊的戰術顯然偏向保守
,盜壘和打跑極少,反倒是觸擊屢見不鮮。這種保守戰術在很多時候的結
果都是好的(真的是有如神助啊~~),但有趣的是,這些好的結果是可以
討論的。
在此把日本隊讓我印象較深的幾次觸擊整理一下:(大多是成功的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對 荷蘭 (領先一分),代打村松觸擊 → 藤本兩分全壘打。
對加拿大( 同 點 ),宮本觸擊失敗 → 高橋兩分全壘打。
對加拿大(領先三分),宮本觸擊 → 高橋右外野犧牲打。
對 台灣 (落後兩分),宮本觸擊(安全觸擊)→高橋兩分全壘打。
對 台灣 ( 同 點 ),中村觸擊 → 小笠原左外野犧牲打。
對 澳洲 ( 同 點 ),藤本觸擊送和田上三壘 → 福留三振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以上所列幾乎都是成功戰術執行,那些觸擊後出現的全壘打,由於樣本太
少,不足以做為參考。不過我們從上述資料可以發現,扣除金子、相川、
木村等替代的守備要員,日本隊的戰術執行幾乎只能要靠宮本和藤本來做
(還有疑似受傷的村松),資料上所無法顯示的是..其他人如果硬是要點
,往往都會以失敗告終。(雖然可能該打席結果還是好的)
也由於預賽嚐到了如此甜頭,造成了後面幾場日本隊開賽揮大棒,比賽膠
著後猛觸擊的景象,在大棒與小技間擺盪,反而混亂日本隊自身的打擊節
奏,在勝敗的壓力下,捨揮擊之長,就觸擊之短,或許正可為城島對澳洲
的安全觸擊下最好的註解吧..
組成了一支強攻型的球隊,卻在最後關頭改打小球。是我對這隻隊伍受制
澳洲最大的遺憾。或許這和勝敗並無一定關連(可能選擇正攻會更慘),
那..就當成個人對那些四番老把棒子橫過來的抱怨吧..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也許可以給在網路上幫日本隊選球員的朋友們一點參考,由巨砲、強棒所
組成的隊伍未必一定是最強的球隊。巧打、擅跑的球員,有時在關鍵時刻
反而更顯重要,棒球,畢竟還是一項團隊的運動。
野球之道,深奧幽玄也。